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原斗教會歷史

原斗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沿革
初期傳教(十三甲時代:一八八一至一八九八年)
根據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原斗教會設教八十週年紀念冊中得知,主後一八八一年(光緒七年)有一位台中縣東螺西北斗街信徒陳宇宙,他經常往來於西螺,北斗一帶,且在東螺西堡崙子庄土名十三甲訪問親友之時,招募學徒,教漢學、施醫、並以基督教的信仰感化許多人,當時陳文、周乞食(王孫一)、林烏番、陳番、陳羋皮,陳萬厝等來聽道理。

福音堂成立
主後一八八二年(光緒八年)陳宇宙與當時慕道友,周乞食、陳芋皮、陳番,陳萬厝,林烏番等商計,十三甲至西螺教會聚會,因路途遙遠、需渡過濁水溪,且可能有土匪加害等因素,因而決定暫借陳文弟兄的房子為福音堂(禮拜堂)敬拜上帝。
根據《府城教會報》茄冬林直先生於十三甲教會的報告說:「又現在十三甲漸漸有加添外面的人來聽道理,可惜我不夠認真,讓世間的事務纏身無法常常前往,所以從五月起我本人每月用兩個銀聘請阿三哥(莊明三)在那裏傳道,安息日都在十三甲禮拜,六日中有時去社頭;有時出去海口傳道理。」
後來有宣教師姑娘來傳福音,教白話字等。一八八六年教士會派第二任傳道師潘文明來牧養羊群。但是任期過短,主後一八八七年九月三十日傳道師黃深河自澎湖回台後,大約不久就派來十三甲牧會。一八九七年十月號刊載了黃深河傳道於十三甲的教勢報告書,內容如下:「現在二林這裡的信徒非常的熱心,他們自己租屋做禮拜堂,雖然遭到惡的逼迫,仍然不懼怕,來聽道理的人數漸漸增加...若是睛天道路乾爽,我就去那裡主持禮拜,若是下雨道路泥濘就由弟兄前往,我最初到該地時男女大小約有十幾名參加禮拜,現在已經接近三十名左名固定來參加禮拜,除外來來去去的人就很難估算,有時實在有很多人來參加。照我看他們非常熱心,他們很喜歡學白話字。其中有些人已經能拿讀聖經。



十三甲教會第一批信徒
主後一八八九年六月十七日即設教第八年宣教師巴克禮博士首次來十三甲舉行聖禮典,本會共有三名信徒受洗:陳文(男五十五歲)、林烏番(男三十三歲)、周乞食(男三十一歲)。以後每年宣教師都有來行聖禮典一次以上。

首次之建堂與設立教會首任長執
因為教勢進展禮拜堂空間不敷使用,主後一八九六年十月,陳文將自己之地獻為拜堂地。又陳烏皮、林烏番及信徒盡力捐錢又得梅監霧牧師之援助,信徒自己努力與工以竹為柱腳及横樑以土抹壁,厝頂蓋草。至同年十一月完工。且應教會行政需要人當職助教政,因此,於一八九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宋忠堅牧師設立教會首任之長執,長老:陳文;執事:周乞食。

教會至十三甲移至橋仔頭(橋仔頭時代:一八九八至今)
因十三甲地地勢低漥,每逢雨期就被浸淹成水鄕澤國,主後一八九八年黃深河與梅監霧牧師計議將教會遷移至橋仔頭(現今稱為原斗),同年十月得教士會援助金三十圓以及信徒奉獻金錢、人力,一起齊心興建木造的禮拜堂,柱腳全用龍眼木,横樑用竹,厝頂仍以茅草蓋之,同年十一月就完工,這是教會第二次的建堂。

新吉庄之由來
原斗古名為橋仔頭,早期有許多人居住成庄社,現在遺留之墓,有石輪...開墾士地發現磚瓦可以足證其事,但後來因結怨、內攻外患,而後荒廢無存留庄社;因此,當時的橋仔頭成為一片林投雜木茂盛,又墓地充滿白骨,無人所居之地,為土匪之巢窋。
當時隨傳道師黃深河遷移來者全部都是信徒計,有:陳文、周乞食、李云、李萬、李瓜(臭瓜仔)、莊天生、莊知高等七戶。當時土地荒廢,無人居住,於是信徒商量決議莊名,有人建議稱為「福音庄」,但又恐怕後代子孫無法堅守福音真理,於是決定名號為「新吉庄」(意思為:我們由神領導,新的氣象而結合成庄之意)。
當時地曠人稀,土匪興盛,但眾人互助和協,置禮拜堂於中央,會友居於四邊,如籬笆圍之。當時信徒生活極貧赤,加上時常被土匪所害,但仍堅守信仰。大家在那時有一公約,即凡若要居住本庄者必要信耶穌拜上帝,若不肯者要離本庄去別庄。
主後一八九九年初春,自埤頭有林烏番等數戶,並同年農歷八月二十八日有洪榮等自二林方面遷入,而本庄信徒已有十八戶。同年農曆九月初第四代傳道師黃作邦自西螺來赴任。爾後教會大振,長執兄姊並梅牧師往二林、沙山(芳苑在清朝時代,稱為番挖、番仔挖;日治時代,改稱沙山。二次大戰後,正式以芳苑為名。)、大城等地佈道。又於沙山有一個患精神異狀之婦(良嫂)來到丈八斗禮拜堂祈禱得癒。而後黃先生長執兄姊等常往應地佈道,說在北斗郡沙山庄沙山六一六番地創設沙山教會,時主後一八九九年十月。
根據一八九九年十月《教會公報》教會消息欄記載:「黃作邦傳道的信說,八月二日梅監霧牧師和林學恭來新吉莊教會主持聖餐,那時有三十七名求入教,其中接納八位成人,有四位孩童領洗禮,最近有新有的兄弟姊妹」。
在新吉庄,每朝夕每家皆在自己的家中舉行家庭禮拜,至黃昏處處都能聽到吟詩讚主之聲音,在那時,黃先生手拿杖巡視各會友家,若發現有人不在家禮拜,翌日必定叫來受罰。因信徒完全服從先生之指導,靈性提高,敬拜服事主,感覺如同在天堂享受恩典之福份般,故又稱為「小天堂」。
主後一九○一年五月十二日,由甘為霖牧師設立第二任長執。長老:洪江、林文瑞(嘉瑞)、黃作邦;執事:陳山、李云、林全水。
堂會成立及首次小會
一九○二年三月四日南部大會准許原斗昇格為堂會,首次小會記錄如下:「救主降生一千九百有二年明治三十五年五月三十日即壬寅年四月二十三拜五日新吉庄長老會聚集在新吉庄禮拜堂會正(主席)牧師廉德烈,長老林嘉瑞、黃作邦、洪江。會正祈禱開會,議論一:舉托黃作邦現年作記事(書記)。
一、回復本年社頭崙雅堂會稟大會俾新吉庄支會作堂會大會准是以長老首次聚
        集議事。
一、擬定求進教者八人男洪卯、陣楓、雷彭胡、莊天生、莊朝順、洪德協,女
        即莊鉗(墘)、莊滿等准其領進教。
一、舉托長老林嘉瑞、洪江作正副之代議於本年往赴大會。
一、議論畢聽讀所記之事,准記在冊。會正祈禱畢星散,其他有九名小兒受
        洗。


向自立而進並第三次之建堂
傳道師黃作邦牧會約四年四個月,教會大興皆遵守主道,全守聖的。主後一九○三年三月十日彰化、新吉莊、社頭崙仔、茄冬仔四堂會向大會(南部中會)申請聯合聘牧師。一九○三年四月十日林學恭牧師在彰化禮拜堂被立為彰化四堂會之巡迴牧師,自此以後林牧師每年都有數次來巡視教會。同年土地問題在林烏番及莊鄕里等機構的努力之下於八月二十日得到政府當局第七百五十一號的許可。番號為北斗郡二林丈庄八斗第六九。
主後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新吉庄堂會首番挖舉行聖禮典。其記事誌下為參考:主降生一九○四年明治二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即農曆二月七日拜三日,新吉庄長老會聚集在番挖禮拜堂牧師林學恭、長老林嘉瑞、黃作邦,且彰化長老許進得同,會正祈禱開會議事。
一、聽讀前會所記等事。
一、議擬聞道求進教者男洪藝、洪福益等准其領洗進教。
一、聽讀所記准登會正祈禱以畢其事而別。這是沙山教會首次受洗之信徒也。
而後傳道師黃憲章繼任三年,教會益進,一九○五年十月開設大城教會。開設大城教會之是早期有大城的信徒前來新吉庄禮拜,但因路途遠涉,風雨不便,便要求在教會在應地方設立教會,梅牧師及原斗之長執兄姊一同去看情形,後來向王高城租店於街內做禮拜堂,故當時之長執兄姊都要輪流去大城,沙山,二林等訪問會友,安慰、相替祈禱引導大家禮拜,大家心熱願意為主工作。
一九○八年第六任傳道師林毓奇繼任三年新吉莊改為丈八斗庄。一九一一年四月第七任傳道周金河牧會五年。由於信徒增加快速,原來禮拜堂空間不敷所需,於是進行第三次的建堂,將數年來所準備之土地,現金一千一百元七角二分以及教士會援助款六百四十元,於同年十一月開始建造一間可容二百五十人的禮拜堂,自己設磚窯於庄東邊得居在桃仔崙之信徒阿獅兄作燒磚師父,而燒黑色之磚、瓦。又自已請人來鑄灰瓦。主後一九一二年五月竣工而獻堂(落成)。禮拜堂長四丈二尺,闊三尺二尺,高二丈二尺,半壁磚造,蓋日本瓦(洋灰瓦)一座,又建宿舍木造蓋台灣瓦一棟,主日學教室一棟,竹造蓋茅草,遇一九一二年七月之颱風,大城之禮拜堂破損,以宿舍充作禮拜堂,當時何希仁牧師及長執兄姊視察後,向教士會報告,且計議將丈八斗舊禮拜堂之木材全部運去,又得黃阿斗之地九四○坪用半賣半獻的方式,在現在大城教會的原圵再建禮拜堂。

首次之任職會
一九一六年四月傳道師陳有成來牧會二年。從前可以有長執會,但無存正式的記錄,因此,現今原斗教會保存最早的任職會議記錄為一九一七年二月十一日丈八斗堂會的議事錄:「救主降生一千九百十七年即大正六年二月十一日丈八斗堂會長執聚集於丈八斗庄禮拜堂主理陳有成吟頌以弗所書四章十三節祈禱開會。
舉議蔡章星為記事。
赴會長老陳有成、莊慈泰、陳梗;執事:陳山、李萬、蔡章興。
議定每月長執分三班探訪會友家中或佈道。
議定禮拜日長執之婦人洪氏足約束兒童規模。
議大城厝許勵顧福音堂暫雇每月金一圓也。
議定後會三月四日再集。
聽記事讀所記准登諸書。
祈禱散會」。
以後有大城、沙山,丈八斗聯合任職會皆是探訪會友,替病人祈禱,佈道,至慈善之事工。主後一九一七年三月四日丈八斗堂會長執會議決與二八水(二水)聯合聘請牧師,四月一日丈八斗堂會長執會議決暫緩。
一九一八年四月傳道師蕭德明來牧會三年,同年五月二十四日長執青年合力佈道,得沙山,大城教會亦成組音樂隊,當時有林看洪保護,莊青蓮其他等青年之活動。
一九二一年四月傳道師陳本來牧會三年,他重於家庭禮拜,祈禱會之事工。特別主日學是對他來組成,他被任為校長。
一九二四年四月傳道師穆才旺牧會三年。教會進達可聘牧之階段。他重點是對外之佈道工作。他每年二次佈道。
一九二四年五月一日開設二林教會,並於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七日於二林,十八日於埤頭,十一月二日於竹塘,三日於大排沙等地佈道。當時佈道隊長是莊慈泰,正副書是陳梗、林看。每次佈道時,青年音樂隊都會出發助演收獲極大之成果。

聘牧時代
教會自創立以後教勢急進,先後在芳苑、大城、二林地區已分設教會,長執兄姊加添忙祿都不惜力量為主聖體發光,廣揚主道。一九二六年和會、小會,長執會階通過要聘牧,而達成自治,自養,自傳之任務,完成獨立之事工。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一日丈八斗、社頭,二林三堂會聯合之小會於田中召集會議要聯合聘牧,但因其他因素,最後由丈八斗教會獨自聘牧。中會派人來監選通過聘牧林謹慎牧師,成為丈八斗教會第一任牧師。
一九三一年四月一日第十三任傳道師周榮安來本會牧會四年。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三月十二日教會將土地登記贈與南部財團法人。
一九三二年二月開始籌備分設竹塘支會,購買得竹塘街一一○號之店作禮拜堂,同年五月一日就開始集會拜上帝。一九三二年十月卅日周榮安始組織青年會,本身為代表得小會准。大家青年大活動獻身奉仕當時會員達五十餘。
一九三三年十月一日得中會議長劉忠堅牧師之關心聘牧。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七日聘次任牧師周榮安牧師。
一九三五年四月一日第十四任傳道師楊招鑑來赴任僅一年,於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第十五任傳道師林川明繼任十一年月一個月。
一九三六年四月中旬宋尚節博士來台,先在台北、台中、台南各開一星期大奮興會,本教會有許多人前往台中柳原教會聽福音,且受很大的激勵,受感動認罪悔改歸來再為教會努力奮鬥。任職工作活動協力,追回冷心背去天主教幾戶,亦去附近鄕庄佈道、設經常部、基金部,感謝獻金部等各會計獨立,每年選會計不得連任。因教會大振禮拜堂無空位、溢滿出來,就自力改講台退後,整理教室,做長椅條等,每禮拜下午禮拜結束後,長執集而商計教會工作。家庭禮拜熱心,連盲人之兄弟亦出席參加,不論晴雨天不斷。又主日早天祈禱會得靈性之培靈,連日人之校長都受感動說:「看來赴會之老人要歸家臉有光彩」。
一九三九年二月十一日二林支會升堂會,又和會一致通過聘牧,就同年四月四日第三任牧師林川明已任。一九四○年二月十三日芳苑、大城兩支會亦升格堂會,同年二月二十二日大城首任牧師李明意就任。
民國卅五年十月丈八斗改為原斗,翌年一九四七年五月第十六任傳道師姚阿養(正道)赴任共五年餘,教會益進,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七日就任原斗教會第四任牧師。他重視兒童教育,約一九五一年中兄姊自力獻堂建築一棟(平階)磚造蓋瓦十軒連之教室,可說在當時是全中會中最好之主日學教室。一九五二年一月二十一日竹塘支會升堂會,而後聘在任之莊清華牧師為首任之牧師。由此全部之支會已達到自養、自傳,自治之教會。
一九五二年六月姚牧師辭任,教會一年又五個月無牧,但長執兄姊自己顧守熱心事主。
在早期信徒熱心事主,禮拜嚴肅,男女分坐,男右女左中間以白布為籬隔之,至日主台後改為男左女右,中間之布籬亦撤去。
一九五○年以來就計劃以六年為期而重建聖殿,並組織建築委員會,陳振昌,紀慶誠為正副委員長,書記會計由莊永得擔任。一九五三年十月和會通過建堂及聘牧,因抱不向外幕款,以自力更生堅定自養、自傳、自立之精神,一方面將約甲餘地賣之,並數年積蓄之現今挪為建築禮拜堂之費用。

第四次建堂
因去別處買磚不成,長執五人即陳振昌、紀慶誠、廖新枝、陳德仁、莊永得等計議,自己設窯燒磚,而後長執四面奔波設計畫圖買木材,鐵類等。另一方面,派陳梗、廖新枝兩位長老去辦理聘牧之事宜,一九五四年一月七日謝福元牧師來本會赴任。
一九五四年二月八日請中會議長戴榮旋牧師來主持定基禮拜,禮拜堂建築者是朝獅,並派陳梗、洪川兩位為建堂之監工。同年五月八日完成一座竑皇鐵筋磚造之禮拜堂,長七丈七尺,闊四丈二尺,高四丈五尺五寸,是全原斗地方最大之建築物。翌年四月二十七日新建牧師館至同年六月十八日完工。
一九五五年六月二十二日上午十點半由中會議長吳天賜牧師蒞臨主持獻堂既謝福元牧師就任典禮為第五任牧師。當時有原住民的兄姊參加。當日之出席者有千人以上,設筵百十棹極盛況。自牧師謝福元牧師赴任以來重整旗鼓組織青年團契(會員一○五名),聖歌隊(四十餘名),女宣道會等等成立。大舉至各村里佈道,特別英母會宣道會總幹事宏牧師蒞原指導(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九日下午二點)有老蘭醫生娘、蜜姑娘及數位姑娘來訪工作,前來原住民的兄姊(團體)三次來訪。兄姊去各地訪問,遠至埔里方面,青年以腳踏車遠征隊訪問,台中、南投等地,又種靈修會(如教育部、青年部所主辦的)大家踴躍參加,教勢大振,亦先後有南大議長劉華義牧師,總會議長陳瓊圳,書記黃六點兩位牧師來訪。
一九五六年一月八日和會一致過開設合興教會,而選舉洪川、陳永實、廖憐敏、陳振義、陳振芳、張金清等六名及現任全體任職者組成開設合興教會籌備委員會並託任職會、小會執行之。而後委員會聚集於原斗禮拜堂開第一次會議公選陳振昌、紀慶誠為正副委員長,莊永得為書記,陳振芳為會計(不久移交教會之會計),而後計劃該地區大舉佈道得遠東歸主及賴炳炯牧師之後援成果顯著,得租蔡錦章之厝(合興村斗苑路六號)為拜堂一年久,又得中會允許開設,謝福元牧師於同年六月二日第一次開始禮拜有四、五十名集會。翌日六月三日中會來主持合興教會開設典禮,又得傳道部之後援動員中會內傳教師連續佈道五星期。
謝牧師、陳梗長老四處覓地五、六次,至一九五八年五月陳振芳兄弟移居台東,就將母會為合興建堂之基金先買他之厝(合興村文鄉路十一號)為禮拜堂至今。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得中會准合興升格為堂會。
自牧師謝福元牧師赴任以來教勢急進,有周蚶、廖新枝兩位長老最大努力也。無論何種之集會大家踴躍參加,東至埤頭鄕將近兵營之溪底,北至崙仔,西至塗人厝、南至番仔厝,有聖別禮拜八戶,董瞨二十三年久迷途再回頭,林萬居、陳萬春、陳棟、顏財、蕭秋雪、陳瑞桐、張西東皆全家歸主,禮拜日人數增加,平均躴三百餘名,祈禱會約八十餘名,家庭禮拜約八十餘名,最多二百餘名,青年活動、主日學進展,大家為主聖體發光,而後陳敬乾長老繼之為教會大努力也。至主後一九六○年正會員突破二五○名,依照一九五八年一月十二日中會規定本教會已可派二名正代議長赴會。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18日舉行設教八十週年感恩禮拜。

創辦託兒所、新吉儲蓄互助社
自謝牧師於一九六四年三月三十日離職後約半年教會沒有牧者,並由於社會結構的變遷,交通的便捷,工商業的發達促使教會人口外遷求發展,面對人口外流的衝擊,教勢就每況日下。至一九六五年九月第十八任傳道師施恩賜到任,施傳道任六年期間,注重信徒靈性的培義,加強探訪工作,為建立根基,創辦托兒所,傳播主恩於幼苗,以宗教愛心來培育,託兒所孩童的人數由四十五人增到一○八人,甚獲地方稱讚。一九六八年六月十六日與南投縣信義教會(中布中會)締結姊妹教會。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七日設立新吉儲蓄互助社,嘉惠會內信徒解決很多經濟困難。
一九七一年七月份施傳道離職,同年九月第六任牧師莫山河牧師到任,並於九月二十八日就任。莫牧師擅長書法也無時不忘以上帝的話牧養羊群,現今有些信徒家中所懸掛之十誡多出自莫牧師之手,任內提昌早禱會,鼓勵信徒在一日之晨朝見上帝,為欠缺會友禱告。
一九七五年八月莫牧師離任,同年十二月一日第二十任傳道師謝茂隆到任,但為期甚短牧會八個月後就另有高就。
一九七六年九月第二十一任傳道陳哲男到任,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封立為第七任牧師,當時聖殿內設備陳舊,任內加以裝潢,並設置鋼琴乙台,使敬拜更為莊嚴,陳牧師共牧會一年十一個月於一九七八年七月離職。往後一年半教會無牧,由長老輪流主持崇拜。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獲鍾懃邦牧師首肯,並於次年元月底赴任,一九八○年四月十九日鍾牧師就任為原斗教會第八任牧師,鍾牧師在內因見教會內無整齊的週報,經長執會通過後將週報改為鉛印,同時每主日下午無人司會,因此,訓練青年學習司會及開始有青年家庭禮拜,使青年在年少時有機會侍奉主。鍾牧師見主日學教室乏人管理,地板破爛不堪,於一九八一年著手整理教室及牧師館之走廊,如此主日學教室在加鐵窗及門銷後面目一新。也為了教會便以與外界聯絡之緣故,於一九八一年元月一日裝設電話乙具,多年來原斗教會信徒有意新建一幢現在化的牧師館以為百週年獻禮,同時使牧師有個舒適的住所,至鍾牧師到任後在主委陳德仁長老和以長執為主的十七位委員努力下,於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五日由鍾牧師主持定基禮拜,並在鍾牧師及陳有沌執事熱心監工下於同年十二月一日完工,此一新穎別緻的牧師館共秏資新台幣壹百柒拾萬元,全數由信徒熱心奉獻,鍾牧師任內亦重新整理信徒名冊。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九日設立莊青連長老為本會名譽長老。鍾牧師於一九八二年八月辭職,在原斗教會共牧會二年六個月。
鍾牧師離任,適逢本會已決定十二月二十五日慶祝百週年紀及牧師館落成,因此,教會推派陳添設長老編輯一百週年特刊,中會也派李義雄牧師前來幫忙協助各項事工。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舉行設教一百年週年及牧師館落成感恩禮拜。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日監選通過謝連富牧師至本會牧會。十一月一日到任,十二月十日就任本堂第九任牧師。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七日小會議錄中小會議長報告:家庭禮拜主理,往後分二組,一組牧師主理,另外一組由長老主理。六月二十三日補助姊妹教會「信義教會」購買活動中心。一九八五年一月購買交通車並建車庫。一九八五年三月三日辦理本會免稅統一編號24157712。一九八五年六月二日成立小羊幼稚園,於主後一九八九年五月七日暫停(四年),結餘545457元撥入建設基金。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成立松年團契。同年十一月二日成立社青團契,一九八九年暫停,結餘11960元(撥入經常費)。一九九○年二月二十八日謝連富牧師離任,七月一日舉行長執就任式並設立陳德仁長老、周端宗長老為本會名譽長老。
一九九二年一月三十一日換置禮拜堂所有長椅及講台(共耗資667500元)。七月二十六日監選葉茂男牧師通過,葉牧師於九月一日到任。十月十五日禮拜堂內換置高級音響一組(洪建政兄弟奉獻)。十月二十五日舉行設教一百一十週年暨葉茂男牧師就任第十任牧師感恩禮拜。一九九三年二月三日在本會舉行陳有沌執事教會葬。十二月二十四日完成教會四周鐵筋圍牆。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八日賀伯颱風重創姊妹教會信義教會,本會為信義教會奉獻374000元。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節,本會參加彰中報佳音,並在彰化火車站前表演舞蹈。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成立馬利亞詩班。一月二十二十日成立原斗教會獎學金,並於二000年九月長執會會議議決暫停。一九九八年八月一日至二日青少年團契借原斗國中,舉辦父親節社區桌球比賽。一九九九年二月四日葉牧師就任彰中議長,也是本會駐堂牧師首位就任彰中第二十九屆議長。八月六日因道路廣寬,第一批土地征補償金3871537元、圍牆補償金65860元;第二批土地征補償金272541元、第三批土地征補償金517242元(扣除手續費30元,實際領517212)、第二批土地上物(車庫)補償金49686元。
二00一年一月七日長執會議決,因要建教育館,定二月十一日折除原牧師館旁的主日學教室以作為教育館之用地。
二00二年二月二日姊妹教會聖殿落成,本會一輛車前往參加獻詩,婦女表演舞蹈。九月一日經長執會通過後,進行「教育館」之招標事宜。
此外,於葉牧師牧會期間,推薦詹敏長老、王艶茹執事至彰化監獄做志工(老師),一直至二009年仍然繼續這樣美好的事工。二00二年六月三日至七月二十一日禮拜堂內整修,舉行設教120週年及教育館落成感恩禮拜。二00四年一月三日葉牧師離任。
二00四年八月份陳信忠傳道師、梁珮瑜傳道師至本會赴任。二00七年七月二十二日,陳信忠、梁珮瑜傳道師封立為本會第十一任駐堂主任牧師及關懷牧師。 感謝上帝的恩典,上帝安排原斗國小與傳道師接洽,詢問教會是否可以協助設立「木笛班的音樂班」,陳信忠傳道師於十二月長執會提出這個議案,得到長執們的接納後,決議請梁珮瑜傳道師幫忙設立「木笛班的音樂班」,名稱定為「愛我們的家音樂班」。
二00五年五月至十二月於每週四開設查經班。二00六年一月至五月每個禮拜四有造就課程(查經班、白話字班隔週上課)。同年原斗國中與本會接洽共同開設社區成人英文班,於七月至八月實施,英文老師由:梁珮瑜傳道師、合興教會青年劉配君分設二班教學。二00六年九月有鑑於升高中、大學之考生,在學業上承受極大的壓力,因此,梁珮瑜傳道師與本會會友組成「關懷考生之小天使」的活動,以每月一封信來關懷考生,而梁珮瑜傳道師則以每月一篇信仰文章或關懷卡片的方式關懷小天使(關懷考生的會友)。二00六年教會婦女團契開始與謝東明養護中心合作,以每三個月一次的方式至謝東明養護中心佈道、關懷其養護中心的朋友。
二00四年開始主日學國中班的課程,但因老師不固定,因此斷斷續續一段時間,直至二00八年十月固定於梁珮瑜牧師接手國中班的課程,並邀請陳美杏姊妹共同配搭。國中班的教材,由梁珮瑜牧師撰寫三年的國中班信仰造就課程,使主日學的教育延申至國中生。並計劃將來能將主日學的課程延申至高中、大學。
此外,陳信忠、梁珮瑜傳道師有鑑於教會行政資料的重要性,因此,由陳信忠傳道師使用FileMaker軟體建立「小會員資料庫」、「原斗教會週報資料庫」,並將小會、長執會資料運用Scan的方式,將小會、長執會的資料以數位的方式保存,使得教會行政正式邁向數位化。
對於信仰造就方面,陳信忠牧師以查考聖經的方式,於每週主日講道中以逐卷逐章逐節的方式幫助會友與會友一同成長。並於每週撰寫一篇「信仰的文章」與會友分享,此信仰分享已於2009年五月開始,以「基督教親子文章」、「基督教婚姻協談」的文章開始撰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